有人說"到了湖口,吃了粑,一生一世常想它。"這話聽起來有點懸乎,湖口米粑究竟有什么特色,值得如此推崇,它誘人的魅力在哪里?
誘人之一:迷人的湖口粑俗
湖口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以稻谷為主體的粑食文化既是湖口飲食文化的奇葩,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瑰寶。湖口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湖口縣文昌洑史家橋新石器時期遺址中,就出土了制作麻糍粑的陶及有關制作米粑的工具。湖口的米粑,品種較多,有麻糍粑、柳米粑、糯米粑、炒米粑、印粑和豆粑等。春來秋往,各個時節的粑應運而生,粑的形狀各異,顏色也是豐富多彩,粑上圖案更是五花八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粑的習俗已深深根植于湖口勞動人民一年四季的生活當中。從年頭的正月初一端糍粑向祖宗拜年,元宵佳節送敬神粑,做清明粑掃墓,春季插秧做栽田粑,吃立夏粑,七月半做打狗粑,中秋節吃中秋粑,一直到年尾的除夕之夜做團圓的圓子粑,數不勝數。在這些粑食中蘊藏著年節,壽慶,婚配,喪葬敬宜,參神拜佛,栽田割禾,做屋上梁,待客饋贈等鄉風民俗。米粑外觀精美,粑上往往印有各種花紋和福、祿、喜、壽等許多精美的圖案以圖吉利。
湖口民間的粑俗活動名目繁多,每逢農歷正月初一,湖口民間的男性家主,在天剛剛亮的時候,于房屋大門外,行出天方禮后,便用木質托盤揣著一塊邊長八寸,厚1寸的方形麻糍粑,帶好香燭,來到家族的香火堂前,供在神案上,敬香,放爆竹,向祖宗神位朝拜,行三拜九叩首禮,俗稱向祖宗拜年。在湖口有一種粑叫爹娘粑,說是青年男女舉行婚禮前夕,男方都要向女方送團年粑,俗稱爹娘粑。此粑成正方形,需做兩塊,一塊稱爹粑,一塊稱娘粑,每塊用5升糯米做成。準新郎要在男女雙方介紹人的陪伴下,挑一擔絲蘿將爹娘粑送到女方家中。送爹娘粑時,還要配上豬肉、鯉魚、糕點等食品,絲籮內還放有結婚日期貼等。民間還有一種風俗,新屋上梁時,要選擇凌晨寅卯時分,即早上三點至五點鐘左右進行,親戚朋友中除八字相克者外,所有親戚朋友都會前來送禮祝賀。女婿家要送上梁粑四百個,每個粑上都要印有紅點,在用公雞的雞冠血祭完梁和紗帽等儀式后,大梁徐徐升起,大梁登位后,爬上屋脊兩端的磚木匠,各將八塊印有紅點的印粑壓在梁柱的兩端,稱之壓梁粑。隨后,大梁兩端的磚木匠,各將已備好的二百塊印有紅點的印粑,陸續從梁上拋向圍觀的人群,人們喜搶丟下來的上梁粑。俗稱,吃了這上梁粑,將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帶來吉祥。
誘人之二:精巧的制粑工藝
湖口粑食以大米、糯米為主要原料,配以粟米、蘆粟米、蕎麥、小麥、黃豆、綠豆等雜糧,做粑的工藝較為復雜,均采用民間手工制作,共有十八道工序,即選米、淘米、泡米、炒米、晾米、磨米、揉、濾、包、印、壓、蒸、切、曬、占紅、臘浸等。在所有米粑中,做工最精、口味最好的要數光潔細膩、甜嫩爽口的柳米粑,被譽為"玉片粑王",亦稱年粑。粑材選料講究,質量要求高,技術水平過硬,操作難度大。柳米粑的原料是秈米,米粒個個要完整無損,凡破碎、變質的秈米都不能用。在用開水浸米時,米熟的程度為八成,既不能浸泡太爛,也不能沒有浸到一定的限度。若浸透了,粑漿濕度大,難以成形,蒸出來的粑就很干燥,容易破碎,難以加工成粑片。粑漿要磨到細膩,稀濃恰到好處,再在粑漿中灑入黑色芝麻,使成形的白色柳米粑上布滿一顆顆黑色的星星,令人喜愛,食欲頓生,此粑在方形粑扎中蒸熟后等其晾干,用刀切成方塊形便成。然后,浸泡于盛有臘水(即臘月的清水)的缸中,保鮮可達半年之久。麻糍粑與其它粑的制作方法不同,不要將糯米加工成米粉或米漿,而是直接將淘洗晾干的糯米倒入木甑中上鍋蒸熟,糯米飯出甑后,倒進碓臼中搗爛,使飯粒的糍性增加。然后,用濕布將搗好的麻糍舀起,放在案板上用木杠壓平,等粑涼透后,再用菜刀將其切成正方形或長方形,把它放入盛裝臘水的缸中浸泡,食用時,從缸中撈動,用清水洗凈,既可蒸、煮,也可以煎、炸、烤、拌以白糖、麻仁食用,糍軟、香脆、味美。糯米粑是農村中食用最多的一種粑。有實心和包芯的,雪白的糯米粉加濕揉成團,包以芝麻白糖、麻仁,做成圓扁和圓球形,外面點上紅紅的圓點,以示喜慶,結婚、祝壽、孩子滿月、試周都是必不可少的。
炒米粑在湖口流泗鎮最為流行和出名,它的特點是白如雪,薄如紙,明如鏡,軟如糕,光澤好,有清香,口味美,回味長。特別是剛剛出籠的炒米粑,一股粑香,使人越吃越想吃,令人神往。如今,各種包芯的炒米粑已從農村走進縣城,成為縣城居民早餐中一道主食。粑食不僅改變了人們單一的傳統飲食習慣,而且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粑的各種造型,豐富的色彩,精巧的手工技藝,在數千年的歷史中,經久不衰,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誘人之三:厚重的粑食文化
地處鄱陽湖入長江之口的湖口,不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商賈輻輳之地,又是文人薈萃之地、戲曲盛行之地,更是民間粑俗文化傳承之地。
粑食的產生與稻谷加工工具和陶質炊器密切相關,從湖口文昌洑史家橋出土的新石器時有關制作粑食的陶臼等工具中可以看出,食粑風俗在湖口一帶流行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它是人類的一種文明現象。長期以來,湖口粑食已形成了一種象征吉祥與和諧、幸福與興旺,民間風俗和時代吻合的特色文化。從年頭到年尾,湖口的粑俗活動異常頻繁;從正月初一端糍粑向祖宗拜年;新香粑;花朝粑;觀音生日粑;送游神粑;送爹娘粑;重陽粑;滿月粑;祝壽粑;周粑;駕馬粑;下石粑;升架粑;喪葬粑;求雨粑;嘗新粑;端陽粑;到除夕之夜圓子粑等等。米粑的形狀,各有不同,有圓球形、扁鼓形、圓餅形、方塊形、長方形、菱形、荷葉形、面條形、仿生形等。粑食的顏色,有的為原料本來色彩,部分是經蒸煮加溫后的自然變色形成的,在這些米粑品種中,唯有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鯉魚、喜鵲、福、祿、壽、喜、發、貴、富及圓圈、圓點、波浪等文飾,有的糯米粑、米發粑中間點有一至四個小紅點。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風土人情和方言千差萬別,但對用糯米和米粉做成的食品,稱之為粑的確如此一致,原因何在?粑字,在《康熙字典》中表述為" ",是由米字巴字和日子組合而成,在中國漢字里,這三個字是指三種不同的事物。米為谷類或其他植物種子去了皮的名稱,一般多指稻米。米,除了人們日常食用外,還是古代先民用以祭祀神靈的供品,而巴字的本義是指大蛇,《說文》中,"巴,蟲也。或曰食象蛇"。日字的本義為太陽或時間。有專家經過多年研究認為,米為古代敬神之物,巴日連體,民間風俗稱之為:蛇日,也就是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的誕辰之日。由此可見,在中國上古時代,粑是用來祭祀人類祖先的供品,是上古先民用于祠神的專用名稱。如今流傳于湖口的端糍粑向祖宗拜年,丟上梁粑等風俗就是傳承和保留了上古民風的文化習俗。
湖口曾是陶淵明當過縣令的地方,這里的民風是否受到他的"世外桃源"的影響,對于大多數現代人來說,已無多大興趣。而使他們感興趣的是,在湖口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如今還完整地保存有大量的中國傳統粑食文化習俗。這里的古色古香的自然村落,恬淡的田園風光,淳樸的民俗風情,使來自異國他鄉、繁華都市的人們,驚嘆自己看到了當今世界的"世外桃源"。那芳香四溢的多彩米粑和厚重的傳統粑食文化,使他們從內心感到,要珍視民間文化,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因為它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依據。這也許是當代人很少能見到陶淵明筆下的那種"世外桃源"的風范吧!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長虹大道32號 電話:0792-8180870 傳真:0792-8180870 郵編: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贛ICP備16010728號-2 贛公網安備 36040302000191號 工商網監